人體解剖學上的橈側尺側是怎麼來的?
為什麼大拇指這邊叫橈側。
有沒有什麼說法或者典故。
因為前臂有兩根骨頭。
一根叫橈骨,一根叫尺骨。
當人體為標準解剖學方位的時候,五指併攏,掌心向前。 橈骨和拇指在同一側,尺骨和小指在同一側。
所以,一側為橈側,一側為尺側。
而且這個方位中,拇指相對於小指是在身體外側,小指在內側,所以還有個「內尺外橈」的簡單記法。
圖片來自《奈特人體解剖彩色圖譜(第三版)》Frank H.Netter著 人民衛生出版社
圖片來自《系統解剖學(第八版)》柏樹令 應大君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
你太可愛了吧,又不是成語。。還典故呢。。
前臂骨有兩根,大拇指那邊的外側的叫橈骨。
你可以這麼想,前臂能夠做迴旋運動多虧了橈骨(繞垂直軸旋轉的骨),因為橈骨近側頭構成了肱橈關節和橈尺關節一個球窩一個圓柱,都可以旋轉。
剛查了下字典,橈真就是彎曲旋轉的意思,不過當年說的是植物吧。
橈骨英文是radius
英文擺出來之後,大家應該就開始有點感覺了
以下來自維基百科
橈骨與尺骨上、下端之間均有關節,橈骨可以環繞尺骨做140°-160°的迴旋運動,即前臂和手的旋前和旋後運動;當橈骨下端旋至尺骨前方稱「旋前」,此時橈骨與尺骨交叉,與此相反的運動稱「旋後」,此時兩骨並列;這樣大大增加手的活動範圍。
旋以為橈,定以為尺。其他答案均不沾邊,並沒有直面解決問題
這個解剖學教科書上不是寫的明明白白么。。。看書要認真啊小同學
尺側你沒覺得很直像把尺子嗎,橈側相對尺側有弧度啊
內尺外橈,內脛外腓。
靠近橈骨的就是橈側,靠近尺骨就是尺側
當人體處於解剖學姿勢時,前臂內側被稱為尺側(由尺骨命名),前臂外側被稱為橈側。
所謂解剖學姿勢在手臂部分為手心朝前,五指併攏,靠近身體的一側即內側,遠離身體一側為外側。
尺骨,大概是古時候人用前臂當尺子估測長度吧
真沒有什麼說法和典故……
就是硬性規定……
大拇指一側為橈側,小指一側為尺側
當上肢自然下垂掌心向前時,就是內尺外橈嘍……
很有趣的問題。
首先,這個叫法的確是依據前臂尺橈骨位置區分的,解剖學上來說標準解剖位置是手掌向前的,這個情況下尺橈骨相對平行,「里尺外橈」也是基於這樣解剖學位置的描述。小腿的脛腓骨也是如此。
其次,雖然前臂和小腿都是兩根骨頭,但是醫學應用中的確常聽到尺側橈側,而脛側腓側卻相對較少提及而用內外側代指,主要原因就是前臂是可以大角度軸向旋轉的,旋轉過程中尺橈骨位置相對變化,前臂傳統意義上的前後內外方向也會大幅度變化,故而用尺橈側表述不容易因為位置不同而產生誤解。小腿因為軸向旋轉小的多,故而這個問題並不突出。
多看看正常人體學那本書吧
大概是規定吧。記得當年高中數學書了總有一些定義寫著:因此,我們規定。。。。。
其實我也很想知道那個我們是誰。
同學你的解剖需要重修了呢
內尺外橈,內脛外腓,不要想多了,背著背著就順口啦!
內尺外橈。
看了其他答案,寫的都蠻仔細的。
當然,這只是專業用語而已,你也可以在解剖體位的時候說內側外側,都是用來表達一個方位而已,只是用尺側橈側表達相對更清楚
因為尺骨和橈骨的存在,在解剖學姿勢的條件下,內側面為尺側,外側面為橈側,所以就是內尺外橈啊。。
前提是內外都是在解剖學姿勢的基礎之上的!
內尺外橈兩根長骨啊
標準解剖學體位中,五指併攏,掌心向前,內尺外橈
推薦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