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荣幸,我听到了一次没有讲种种考试而是文本解读的真正意义的培训讲座。
李老师博学多识,引领我们语文老师,了解汉语特点,重构文本解读的知识体系。他说,从根本上讲,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,不是培养谈论语言的人,而是培养运用语言的人。他旁征博引,谈古话今,从一个个鲜活的课例讲解,让尚在“梦中的人”,苏醒翻身,审视自己的课堂,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。
“甚矣,汝之不惠!”就是智叟对愚公的极度埋怨和语无伦次,不要再去硬灌状语倒置的语法知识点,这样的课例解析让语文老师减负,让语文老师更多的从文本出发,放开手脚引领学生去畅想课本中鲜活的人物形象,与他们的灵魂直接对话;奥楚蔑洛夫的良心未泯,菲利普夫妇小市民的无奈及鲁迅笔下的百草园,都在讲座中,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呈现,让人耳目一新,茅塞顿开。
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文言文《狼》的解读,把狼的狡黠与屠户的胆小、小气、侥幸重新定义,李老师就是一个睿智的老教师或者一个年老的愤青,展现出他多年沉浸语文课本和语文课堂的扎实功底,及深厚的人文底蕴。
其实,本人受教李老师多年,早就自觉不自觉的向他靠拢了。我记得我在介绍鲁迅《且介亭杂文》时,就让学生把玩“且介”二字,一开始学生都会说是“租界”二字取一半,得出杂文集的名字,我再三追问,为什么要取一半?对鲁迅来说,仅仅是个简单的文字游戏吗?终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出,鲁迅取一半字,也有国土沦丧的耻辱感和悲愤感,只是不着痕迹的流露在书名上。还有类似的为什么有舍予、金庸等笔名,李咏原名为李勇,为什么改为李咏等等,让学生在语言的训练中呈现出灵性的同时又是实用的文化素养。
半天时间,没有讲考试,其实处处与考试有关,没有语文老师自身的阅读体验,怎么可以指导学生有效阅读?没有对文本解读的底气,怎么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分析?没有掌握新教材的核心价值和变化规律,怎么适应大语文观带来的头脑风暴?语文考试的局限和问题其实是平时语文教学格式化、面孔化带来的。
“到乡翻似烂柯人”,我离开国内语文教学一线四五年了,现在又杀回来,既有新鲜感,又有沉重的压力,语文教学的春天真正的来到了,至少西陵区的老师们感觉到了!
随州欧阳修中学
熊爱华
2018.11.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