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时期,诸葛亮凭借胆量,利用天时,草船借箭,化解了周瑜的责难,树立了自己的威信,把握了时局的主动。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,我们也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,若能顺水推舟,因势利导,也许也能收到借力打力,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我在工作中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。
一、巧借红包化解压力。
一天,政教室通知有事协商。来到政教室我才知道,即将有一名九年级的同学转入我班复读。听到这个消息,我心里不禁“格登”了一下。因为最近一时间,我正为上学期转进的几个学生的恶劣表现焦头烂额。和家长了解了一下情况,得知这名学生是因为成绩跟不上才主动要求复读,行为上并无明显不良嗜好。听说了此种情况,心才稍微安定了些,在同意接收学生之后,因为有课,我转身回教室。没想到家长也跟了出来,当着学生的面硬是塞给我一个红包。我极力推辞,但家长又跟上了二楼,公共场所,推来推去,当时处境十分尴尬,我只好接受。家长固然是一片好心,但此刻这个红包对我来说,无疑是一个“烫手的山芋”。接受吧,不仅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贪财的形象,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,对今后对其的教育不利。直接退给家长吧,也会引起家长的误会。考虑再三,在周五放学后,我找来了这名同学,跟他说明了相关情况,把红包还给了他,并对他说:“红包是家长给的,目的很明显,是希望老师关心你,可见家长对你的期望很高。但这个红包我不能收,因为光有老师的关心还不够,关键是你自己的努力,如果二年以后,你的成绩进步了,考入了理想中的高中,老师再去喝你的喜酒不迟,你可不要让老师失望啊!”学生听后,高兴的答应了。之后这个同学不太认真的时候,我总是开玩笑的说:老师还等着喝你的喜酒呢!他就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。学习上的劲头也足了起来。事后,我感慨到:一个红包由于处理得当,把教师的压力转化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,促进了学生成长,值!
二、巧借矛盾引导竞争
一次课前,值日生慌慌张张的跑进了办公室。“老师,不好啦,皮铭威和卢子尧打架了,几个人都把他们劝不住。”我一听,火冒三丈。赶到教室时,他们已经住了手,回到了座位上。我把他们叫了过来,了解了一下情况。然后叫他们到讲台上去情景再现,把打架的经过表演一遍。起初,二人不好意思,后见我一脸严肃,只好硬着头皮表演,由于二人忸怩作态,教室里笑成一团。气氛也缓和了不少,二人也被自己幼稚可笑的行为逗乐了。从事情的经过来看,主要问题在于卢子尧,他仗着人高马大,先动手,并且下手重。得知这一情况后,我当即为皮铭威作主,给他机会,让他还卢子尧几脚,卢子尧也甘愿受罚。但皮铭威却迟迟不肯动手,同学们也着急了起来,有几个同学竟为他喊起了加油。可没想到皮铭威这时竟然哭了起来。看来皮铭威是个善良而又脆弱的孩子。我当即引导到:同学们,看来皮铭威同学已经认识到武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,他也很有君子风度,对于欺负了自己的同学,没有打击报复。对于这样一个好同学,老师愿意再给他一个机会,那就是让他在学习上打败卢子尧。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竞争,靠蛮力是莽夫所为,只有智力取胜才是真英雄。让我们拭目以待,是小个子有大智慧还是大块头有大智慧。接着我又征求了二人的意见,二人均表示同意,问到皮铭威有没有信心时,皮铭威响亮的回答了一声:有!同学们也情不自禁的为他鼓掌。从此之后,这两名同学明争暗比,不亦乐乎。尤其是皮铭威同学从此似乎变了一个人,学习格外投入。学期结束,成绩揭晓,皮铭威同学进步惊人,优势明显。卢子尧同学虽然在竞争中落败,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,也成为了这次活动的受益者。这一事件给我的启示是:学生中的矛盾,如果引导得当,就可能变成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。
三、巧借错误锤炼学生
周三上午,我找来值周班长和团支书记,将班队活动材料交给他们,要他们做好安排,由班长负责。到了下午班队会前,我到教室,团支书记跟我报告:“老师,中午我们去找班长商量,班长正在做作业,要我们自己安排,到现在主持人都还没确定呢。”我听了,勃然大怒。当即找来班长,班长解释到:“我是准备组织一场“城市发展的利与弊”的辩论会。”“那你准备好了吗?”他摇摇头。这时上课铃声响了,我当机立断:“你有这个想法,就由你来组织吧。”班长顿时面有难色。但见我正在生气,只好照办。当时我的想法是:若他能够主持下去,固然是一次难得的锤炼机会,若不能组织,也会更深刻的认识自己的错误,不管怎样,他都能吸取这个教训。班队会就这样开始了。因为辩论会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,所以非常好奇,参与热情也空前高涨,你来我往,唇枪舌剑,气氛热烈,下课铃响,依然意犹未尽。活动结束后,我找来班长,他诚恳的承认了错误,也认识到:如果准备得更充分,辩论会就会更精彩。本次活动虽然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,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是深刻的:有时学生的一个错误,若能将错就错,就可能是一个锤炼学生的机会,而在这样的机会中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。
正所谓,教无定法。班主任工作亦是如此。如果在工作中我们能够变换思路,积极地把学生的错误转化成教育的机会,只要巧借得当,自然也能收到四两拔千斤之效。